第80例!从“献血达人”到“生命使者”
2025年9月9日,南昌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,随着最后一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,小胡完成了延续生命的承诺。这位普通的90后青年,用5年等待和4小时多静卧,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237毫升,成为南昌市第80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采集当天,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、专职副会长戴莹,省红十字会人道救助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志恬,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、常务副会长潘凌,党组成员、专职副会长梁璐以及市工商联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市红十字会兼职副会长文素芝前往医院看望慰问小胡,南昌县委副书记邓之武为他颁发了南昌市第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纪念奖牌。
爱心相髓:一场生命的接力
自2014年首次献血以来,小胡已累计献血27次,总量达8100毫升,见证着他从“献血萌新”到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”获得者的蜕变,也串起了他的热血青春。
在长期参与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活动中,他逐渐认识到:献血是救命的开始,但有些血液病患者需要更进一步的帮助。2019年,小胡在志愿服务中接触到白血病、地中海贫血等患者群体,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根治血液病的关键作用。他看到地中海贫血患儿定期输血维持生命的场景,让他意识到,献血只是“生命续航”,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是“生命重启”。当天,他在《志愿捐献者同意书》上郑重签名并留下了8毫升血样,他对着采血管轻声说:“希望你永远用不上,但需要时我一定在。”“当时工作人员告诉我,非亲缘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,但我觉得只要有希望就值得等待,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,我也愿意尝试。”他这样说。
2025年7月,小胡的善愿终于实现。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,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,并积极配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一周内完成捐献前全部准备程序。
志愿服务的温度:924.5小时的温暖传递
虽然小胡是一位90后的小伙子,但却是一位力行公益的“老师傅”。截至目前,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924.5小时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温暖的瞬间:在献血点参与志愿服务时,小胡会记住每位献血者的顾虑,针对性解答疑问;遇到焦急寻找走失儿童的父母,小胡会协助一起寻找。他的爱心还延伸至更多角落:为贫困家庭送去生活物资,向图书馆捐赠精心挑选的书籍,到敬老院慰问老人,为急症患者捐款,同时还登记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。“其实我做的都是小事!”。这位90后志愿者用924.5小时的坚持与热忱,不仅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、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五星奖等荣誉,更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,他的善举不仅挽救了他人生命,更展现了当代青年的奉献精神。
呼吁更多人: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
面对“捐髓伤身”的误解,小胡坦言,许多人因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误解而却步。“现在造血干细胞捐献采取外周血采集技术,5天动员剂+4小时采集,唯一后遗症是收获救人一命的成就感。”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,打破偏见,让更多人加入到挽救生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中来。
近年来,南昌市红十字会始终秉持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,积极整合资源营造宣传氛围,凝聚志愿力量延伸工作触角,注重关怀激励优化服务模式,一体化推动全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齐步走,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。截至目前,造血干细胞入库血样18574人份,累计实现成功捐献80例,特别在市委政法委支持下,27位捐献者获评"见义勇为"荣誉称号,营造了"捐献救人、善行光荣"的良好社会新风尚。
我们诚挚呼吁18-45周岁健康市民踊跃参与,只需8毫升血样,您就可能成为延续生命的"生命火种",为血液病患者重燃生命希望。